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展示与分享 > 正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发布者:黄巧蕊    所属单位:宁德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22-01-12    浏览数( -) 【举报】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2.0融合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创新融合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创新融合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姓名

黄巧蕊

 学校

宁德市第二中学

学科

高中思想政治

 年级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课标要求

了解认识的本质,理解实践的特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为核心内容,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认识的本质,理解实践的特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认识与实践”。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认识的含义、认识的两个阶段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学生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为高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哲理现象还有一定的基础,思想较活跃,参与性也较强,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不足:从知识理解方面来看,部分学生对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没能从思想政治学科上的意思来理解,部分学生对知识没真正从学科意义上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从能力方面来看,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提炼和分析能力欠佳。从学习情况来看,也有部分学生有学习意识,没学习行动,学习的状态还没有达到最佳。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作用。(重难点)

3.通过学习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积极投身实践的自觉性。

(二)素养目标

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运用了多媒体、小游戏、视频、反馈器、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主)等信息技术。 多媒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在课前通过班级微信群把导学案提前发级学生,安排学生预习;在使用反馈器、手机等信息技术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实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小游戏、视频用于导入、课中,导入有利于学习激发兴趣,引起关注,课中环节有利于衔接过渡,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探究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微能力点分析(信息技术2.0支持

课前预习

教师将学案通过班级微信群提前发给学生,安排学生开始学习。

学生及时学习导学完成相应练习并完成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PPT、移动终端

(体现微能力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新课讲授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针对性的突破学生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

 

按四个小组坐好

预习反馈

教师走动查阅学生自己制作的知识导图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或困惑点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手机拍照上传。

在导学案指定的位置制作知识导图,并把预习的疑难点或困惑点写在导学案的指定处

导入新课

教师从“港珠澳大桥”视频

学生通过图片、PPT理解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知识点

PPT

问题探究

(子议题一)

环节一

老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港珠澳大桥”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是谁在做?

2.做的对象有哪些?它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

3.建造港珠澳大桥是思维活动还是物质活动呢,为什么?

 

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视频和材料开展讨论并写在导学案上。

PPT

播放视频《港珠澳大桥

计时器

(体现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应用计时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 “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知识点。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拍照

(体现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拍照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既看见个人思考,又看见小组成果,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与自评互评能力发展

 

问题探究

(子议题二)

环节二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子议题二开展分组讨论限时3分钟)其间,教师要在全班走动,观察各组学生的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

从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实践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视频和材料开展讨论并写在导学案上。

PPT

计时器

(体现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应用计时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选择举手最快的小组发言。

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知识点。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讲解:

1.人的活动≠实践活动。

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实践。

2.孤立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被挑的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PPT、计时器

(体现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应用计时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过渡引入

第二个总议题

学习了实践的含义、形式、特点,那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么的呢?……过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总议题二。

学生通过PPT初步知道“实践决定认识”

PPT

问题探究

(子议题一)

环节三

活动

港珠澳大桥建设前后实施了300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逾500篇、出版专著18部、编制标准和指南30项、软件著作权11项;先后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带动20个基地和生产线的建设,形成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中国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

体现出实践与认识具有什么关系?限时2分钟)其间,教师要在全班走动,观察各组学生的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

学生在组长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材料开展讨论并写在导学案上。

 

PPT、计时器

(体现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应用计时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选择举手最快的小组发言。

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知识点。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问题探究

(子议题二)

环节四

活动】漫天要价

2007年,海底沉管隧道技术只有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的几家公司掌握。面对荷兰公司的“漫天要价”,我国不得不放弃与国外的合作。但是在10年后,我国工程师却依靠自己的智慧,对沉管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创造了半刚性的沉管结构方案并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底隧道工程。

体现出实践与认识具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材料和问题开展讨论并写在导学案上。

PPT

计时器

(体现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应用计时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走动时,拍照上传小组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知识点。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拍照

(体现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拍照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既看见个人思考,又看见小组成果,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与自评互评能力发展

问题探究

(子议题三)

环节五

活动

传统的沉管隧道只有刚性与柔性两种结构体系,通常埋深只有2-3米,但是港珠澳大桥需要沉管隧道埋到水下20多米。针对这一问题,林鸣创造性地提出了半刚性的沉管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一提出,就遭到了国际上很多权威机构的广泛质疑。有的外国人甚至说“你们中国人还没有资格,在沉管这个领域,设计一种新的结构。”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正是我们创新提出的“半刚性沉管结构方案”,解决了沉管深埋的难题。

体现出实践与认识具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材料和问题开展讨论并写在导学案上。

拍照

(体现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拍照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既看见个人思考,又看见小组成果,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与自评互评能力发展

 


教师在走动时,拍照上传小组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知识点。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麻吉星教学系统拍照)(体现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拍照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既看见个人思考,又看见小组成果,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与自评互评能力发展

 

问题探究

(子议题四)

环节六

活动最可爱的人

林鸣:中国交建总工程师。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78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

孟凡超:是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1982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2004年初,孟凡超开始主持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于2009年12月完成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孟凡超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

林鸣总工程师和孟凡超总设计师的故事,体现出了实践与认识具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材料和问题开展讨论并写在导学案上。

PPT

计时器

(体现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应用计时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检测

环节七

教师设置了“喜洋洋运动会”小游戏

两位学生上台答题比赛 剩下的同学在作业本上答题

设置课堂活动

(体现了微能力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了解学生自主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点的基本情况)

感受成就

教师播放视频“习总书记金句”,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感、价值观层面的升华。

 

学生观看“习总书记的寄语”的视频,感受情感升华。

视频

(体现微能力点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带领学生深刻理解、认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特色

本次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对教材的相关内容与有关案例进行梳理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准备和设计中,一方面,搜集时代性强、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另一方面,适当的引用互动教学平台和移动终端,将其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题。

下列就对本节课我作一个简单的反思:

1. 利用课堂活动,把8个判断题设置成 “喜洋洋运动会”游戏,一可以检测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效果,二可以活跃下课堂气氛。 

2.引入“港珠澳大桥视频把本节课的知识串起来,一例到底。

3.创设一个总议题,二个小议题,组织学生小组互动探究,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参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强大作用。

3.借助视频“习近平的金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利用音乐,让学生认同“实践决定认识”哲理。

4.整体流程还算是有条有理,过程也有学生的回应,学生的回答还是相对积极,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很高。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反思本节课,存在不足: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从而学生探究的就不够充分。基本上还是教师引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己想学的那种氛围,有了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但没有发挥学生是主体的作用。


附件

  • (黄巧蕊)教学设计及微能力点的分析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下载 预览

教学展示与分享

最新教学展示与分享

热评教学展示与分享

热门教学展示与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